2024年12月,印度的前央行行长拉古拉姆·G·拉詹发出了一个震撼的声音。
他提出,印度不应该发展工业,这一“暴论”在许多人看来,简直如同晴天霹雳。
只要稍稍了解国际经济、军事力量或国家发展的常识,就会明白,工业化是任何国家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
中国、日本、韩国等等,这些国家无不是通过强大的工业基础实现了自己的崛起。
可拉詹的话,仿佛是将这一常识颠覆了一般,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提到拉古拉姆·G·拉詹,说好听点是“清醒派”,说难听点就是“反常识”。
他认为,虽然制造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好的,但印度并不具备这样发展的“条件”。
为什么呢?首先,工业化需要一个能够支撑产品销售的广阔市场。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的工业几乎是完全停滞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产品逐渐走向了世界市场。
WTO的加入,对中国而言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全球贸易的大门。
再看如今的印度,拉Raj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困局呢?产品卖给谁?不说别的,面对中国的激烈竞争。
印度想要在制造业中站稳脚跟。
几乎是望尘莫及。
这一点,显然需要我们深思。
假如中国是全球的“工厂”,那么印度在制造业的发展之路又该走向何方?可以说,面对中国的崛起,及其成熟的产业链。
印度的制造业之路几乎是如同在暴风雪中驾船——前路未卜。
然后再来看看自身条件。
美国的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提到,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与市场的运转。
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包括土地改革、性别平等、破除封建思想等。
而在这些方面,严格来说,印度并没有做好准备。
以土地改革为例,新中国时期,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国家的高度集中化使得工农业之间的区别极为明显。
而印度则至今以小农经济为主,土地仍然以私人所有为主导,想做“工农业剪刀差”几乎是无从谈起。
再加上,男女平权的缺失,某种程度上,印度还在传统观念中徘徊。
使得女性在进入工业领域时遭遇了无形的天花板。
对于中国提升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的做法,印度的艰难与滞后,显而易见。
更重要的是,发展工业化真的能让印度成为强国吗?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国家,其内部的社会结构以及历史背景决定了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有人甚至提出,工业化的推进可能会导致国家内部的分裂。
这一想法或许听起来有些极端,但从根本上说,印度的历史与社会认同散裂,使得这些担忧有了生存的依据。
历史上,印度在统治结构上便是极为脆弱的,早期受制于外部侵略与内部竞争,直到被英国殖民者完成了第一次统一。
但在如今的现实中,面对工业化的冲击,有可能即将皇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拉锯。
正如我们在各种媒体报道以及学术论文中所看到的,地方势力的壮大伴随着国家的潜在分裂。
说实话,印度的宗教认同在历史上对国家的团结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当发展工业化势必带走传统的价值观时,这种手段根本无从支撑。
或许,拉古拉姆·G·拉詹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做出了如此“反常”的判断。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拉拉的观点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印度未来的方向究竟能朝哪个方向发展。
是奋力追赶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还是转向其他领域,比如服务业的发展?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我更倾向于拉拉的观点。
对于印度来说,服务业是更为适合的发展方向。
说实话,服务业相较于工业,另类的一面在于,它更为灵活。
变化快且影响广泛。
试想,一个国家若能够在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旅游业等方面有所成就,夯实基础,未来无疑会迅速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
正如有人所说的:“在少数人的微笑中创造孤独的服务”,那种温暖的人性关怀尤为重要。
因此,拉古拉姆·G·拉詹的思考不仅仅是发展方向的问题,更是服务本质的重新认识。
反观当前的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国力差距,无疑是深刻的,然而时间仍在前行。
关于拉古拉姆·G·拉詹的“清醒论”,是否真能启示印度未来的发展呢?不妨设想,如果印度能够协调好自身的社会与历史结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道路。
建立起国民的共同利益。
那无论是经济建设、文化交流还是军事层面的合作。
都可能会有新的可能。
当然,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许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但能参与并观察国家的历史进程。
分享自己的见解及体验。
这是每一个关注这个话题的你我他所能做的。
各位读者,面对当今世界的变局,未来的印度究竟该走怎样的路,你们是如何看待的?